读初中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来背一篇文。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现立在清华园里面)。虽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但对于刚升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太懂它的含义。语文老师说,你们先背下来,以后慢慢就懂了。十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得那句: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从高中部调过来的。高中部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我们眼里,语文老师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怀。经常上课跟我们分享他随手写的打油诗和体验到的民间疾苦。当然,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位语文老师在我们当时看来非常奇怪。
一是我们班的语文作业跟其他班很不一样。年级上统一要求的练习册,我们不用做。我们每天的作业是:每天背唐诗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选择唐诗一首,在语文课的前十分钟给大家讲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赏析,当天作业就是背这首唐诗);对语文课文的随想,嬉笑怒骂皆可,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钢笔临摹贴一页,推荐临摹《灵飞经》。每周末的作业是一篇字数不限的随感或者读书笔记。寒暑假没有《寒/暑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长恨歌》这类比较长的诗词。每周他会选出优秀的随感贴在教室墙上,旁边附一张白纸,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评论。
不仅背唐诗,还要背《声律启蒙》,考试的时候,我们班会有加试题,补充诗词和对对联。
二是他上课从来不准备教案,也不会问学生一些教参上面的问题。而是从一篇课文,批判性地欣赏,讲课内容纵横古今。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种考试的标准答案都规定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他反问我们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不读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着背文章,能不能成为鲁迅?为什么李白杜甫这样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几千年过去了,都还是无人超越?教育,是有时代性的。况且,在《百》这篇文章里面,鲁迅展现的是一个在制度牢狱之中仍然偷偷寻找乐趣的小学童,是有快乐的。他不备课,只是不像其他语文老师那样,把考试点一一列出来,一点点地按照大纲分析文章。他有自己的备课方式。教师宿舍,他跟他老婆有两间单身宿舍,里面有两面墙的书籍。
三是用班费订阅《南方周末》。并鼓励我们每周读书一本以上。
他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内,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规,一方面限制学生某些方面的行为,一方面又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早上迟到一分钟写1000字检讨,以此类推,五分钟就是5000字检讨。我后来工作,每天早上8点上班,一周上班5天半,三年来没有迟到过一次。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违反校规,行为都可以接受。
可惜的是,那时,我们都是13岁的初中生。一年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意境;语文随笔,也是能写诗歌就写诗歌,字数比较少;钢笔临摹也没有跟《灵飞经》,去买的《庞中华唐诗钢笔字贴》,专门临摹里面五言绝句;相比《南方周末》,本地报纸的各种花边新闻更吸引眼球;对同学写的优秀随笔的评论也是各种嘲讽。
但是,这无妨我们班成为了年级最奇葩的班级。年级有11个班,我们班除了语文是年级第一,其他科目全部年级最后一名,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班平均比倒数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
他用杜牧的《题乌江亭》鼓励我们: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作用。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的事情,他不情愿辞职,然后准备了一年,考上了北师的研究生。初二的语文老师觉得我们班是怪胎,强烈要求他准许我们上课值日生讲宋词、作业背宋词,上课也没人听他讲课。初中二年级背了一年的宋词。我们班的语文仍然是年级第一。
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高三,我都没有再听过语文课。初中剩下的两年语文课,把近现代的各种小说看了个遍。刚进高中,每周交上去的周记,语文老师都在文章后面质疑我抄袭,因为她觉得一个高一学生,不可能写出这样水平的文章来,甚至还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考了个年级第五名,她才不再质疑。
我们也问过那位语文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背诗词。他说,以后也许你会忘记你背过的诗词,但是你体会过好的韵律、词语和意境,你知道什么是好文。背完唐诗宋词的人,气质是不一样的。
这位语文老师一路读到博士,现在在某大学教古文学。我遇到好书的时候,也会买了寄给他,在扉页写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现在自己做研究,真的非常感谢他在最关键的时期,没有束缚自己的思维方式。后来我们班同学也都混得还不错,各个行业都有,有七八个在国内外名校读博做研究的。
非常怀念背诗读书不求甚解的少年时代。
来源 国学梦网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何涛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