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国学书博会︱梁衡:树梢上的中国——重建人与树木的文化关系

天眼新闻 庞博 旷光彪 李中迪 刘苏颉 邓杰 2019-08-31 13:17:50



       8月30日,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在贵阳孔学堂开幕。本届书博会以“传承经典·致敬华诞”为主题,用国学经典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梁衡以《树梢上的中国——重建人与树木的文化关系》为主题,从人与森林的关系出发,讲述了古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诠释了人文森林学、人文森林工程的理念和实践,令参会观众深受触动,重塑了对人文生态的认识。


1.jpg


著名散文家、学者梁衡先生:


树上的文化谁来管?


       书博会是书的盛宴,然而书是用纸印的,纸是树木做的。每年出版这么多书,要砍掉很多树,这令我很伤心。


       “人文古树”是我提出的新概念,区别于林业院校的研究项目。我们和树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层面的关系,比如砍树,用材,烧木头;二是生态层面的关系,比如栽树,保护环境和气候;三是文化层面的,树保存了人类同步的文化,“人文森林”就是开发树木的文化价值。


       2016年6月14日,我在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工作,到国家林业局座谈时,与一位资源司长闲聊:“活立木多少方是你管,那树上(负载)的文化谁管?黄帝陵上的知名柏树,每年都有人祭拜,谁来管?”他愣了两秒,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这个事现在还真没有人管。”从那天开始,我就开始管闲事。


       第二年,我在全国第六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的论文。并说要在中国找出300棵有文化的树。但这根本不可能,挖掘一棵古树的文化,无异于是一种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写一棵树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要写三百棵是绝对不可能了,现在只能将已经发表的这20多棵呈献给读者。后来《中国绿色时报》根据我的发言,刊登了头版文章《建议创立人文森林学,实施人文森林工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2.jpg


古树是一部活史书


       记录历史和文化有三种方式:文字、文物、古树。大树是地球上唯一比人的寿命长的可与人类对话生命。有时历史丢了可以到树上去找,于是就有了一本活史书《树梢上的中国》。


       我写过的文化古树有20多棵,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市。什么样的树才能称之为人文古树呢?我一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纵向上,它必须是历史的里程碑;另一个是横向上,它是大地的坐标。


       人文森林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人文森林历史学,研究森林和树木所保存的历史,是人在树上的书写;二是人文森林艺术学,研究树木、森林所保存的自然史、艺术史,是大自然在树上的书写;三是人文森林行为学,研究人的行为与树木、森林的相互影响,是人与树在对方身上的相互书写。最后是“人文森林工程学”,用新理念去培育城市、乡镇。


       森林历史学就是树木所保存的人文历史,包括人文史和自然史。比如我在《树梢上的中国》里写到的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就是现代史的标记,改写了党史和国史。《带伤的重阳木》也是国史的拐点,彭德怀还题字立碑要求对古树进行保护。


       《戈壁深处夫妻树》,记录了原子弹研究的过程。当年原子弹试验基地在一片戈壁滩上,什么植物都没有,但是有一种树很顽强——榆树。这树就是原子弹研究的见证者。进行原子弹研究是一项秘密任务,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当时北京研究所有一个所长,与妻子分别出差,过了一个多月,这位所长在这棵树下与爱人意外相遇了。真是中华好儿女,所以就把这棵树取名叫夫妻树。


       近代史的开端是东西两棵树,一棵是长在西北的左公柳(左宗棠在光绪年间去往新疆所载),一棵是东南的沈公榕(见证了沈葆桢对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军事、教育的贡献)。一个是西北天际的一片绿云,一个眺望大海150年,它们像文物一样珍藏一段历史。


       唐朝有一棵树在海南,就在陇海铁路上,叫七里古槐。这棵树很不平凡,树身长满了疙瘩,就如同中国苦难的象征。杜甫和鲁迅都曾从这棵树下走过,刘少奇《论共产党的修养》一书也是在这棵树下写成的。


       山东莒县浮来山上有棵老银杏,是我目前找到的最老的一棵树,在《左传》都有记载。齐桓公称霸,管仲劝齐王勿忘在莒、庆父之死、刘勰《文心雕龙》等很多故事都和这棵树有关系。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历史。这就是树的人文历史。


3.jpg


树木连接人与自然


       森林自然史是人学森林历史学的分支,是树木保存的自然史、科学史,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迁。1920年宁夏大地震,地裂127公里,地面上的一棵柳树被撕成两半,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成了现存的灾难亲历者。


       树也可以是农业发展史的见证者。中国最早的一棵枣树距今已经1600年,长成了一棵无法合抱的参天大树。枣子经历了从野生到种植的发展过程,它就是最初的野生枣树。现在枣树所在地被联合国授予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中国佳县古枣园”证书及红枣博物馆。中国占世界红枣产量98%,曾被称为“铁杆庄稼”,是自秦始皇到八路军的军粮。毛泽东转战陕北,也曾在这里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树木也是一种艺术


       树木既可以当历史来看,也可以当艺术来看。森林艺术,是对树的形态和精神的审美,给人带来美学享受。


       在河南民权县白云寺,一棵种植于1687的铁锅槐可说是森林艺术学的代表。这棵槐树长在铁锅里,“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荡荡,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滩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古槐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比萨斜塔。”(《树梢上的中国》)


       《徽饶古道坚强树》是位于徽饶古道的一棵空心树。这棵树直径接近3米,由于着火,导致里面中空。没想到后来又存活下来。它是坚强的,让人由衷敬佩。


4.jpg


人与树是如何交流的


       树与人的相互影响,构成森林行为学。一方面,森林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如森林民族、狩猎文化、游击战争、森林艺术等等。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没有森林也就没有鄂伦春。澳大利亚多桉树,有油,易失火。用过火木雕刻倒成了一门艺术,我在当地就专门看过一个这样的展览。另一方面,人的活动也对树木产生影响。一是正面影响,通过法律、乡规民约等可以保护树木。如浙江有一个“杀猪护树”的乡规民约,如果有村民不小心把树烧了,就杀猪供大家共享。村落与树木也相依相存,如云南腾冲古银杏村落、江西乐安流坑十里古樟林。


       另外也有负面影响,如战争、开矿、垦荒、城建、修路、分家等对森林造成的掠夺、破坏。


树与现代生活


       近年来,我一直倡导应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其中,实施“人文森林工程”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实施这一工程,将在更深层次上调整人与森林的关系,不但将改善森林的生存环境,也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确定有文化保护意义的“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对那些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可辟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进行挂牌保护。如已经建成的中华版图柏人文森林公园、陕西府谷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宁夏海原地震遗址人文森林公园。


       其次是建设“森林生活示范小区”。印度洋上的小国塞舌尔,全国实施“房高不超树高”的法律,值得借鉴。城市规划要增加一个新的概念:“城市灰绿比”。看一座城市的生态要用灰绿比来衡量,即马路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汽车保有量(灰)与绿地 绿面(绿墙面、屋顶)水面(绿)之比。马路、建筑的外立面都有热辐射、光污染,汽车尾气有污染,这些都是环境的负面(灰)因素。只有水面、绿地(乔、灌、草)、绿面是正面(绿)因素。


       在这个对比系数中,森林起到关键作用。“森林生活示范小区”无疑是城镇生活新概念的样板。


       给森林赋予文化上的含义,将树木升格为人的精神伴侣。从文化层面调整人与森林的关系,将进一步改善森林的生存状态,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借森林来保护文化,也借文化来保护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