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礼物

光明网 2021-03-29 18:11:59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很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融合了古代上巳节郊外踏青、寒食节吃寒食的习俗,但是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祖。


  古时候,人们的亲族意识和祖先崇拜逐渐增强,清明节便成为了中华民族寄托思时之敬的节日。中国人追求“事逝者,如事生”,冬去春来,草木萌发,不知先人的坟茔是否安好,因此一定要亲临祭扫。以此,慎终追远,追念先人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礼物,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表达了送礼之人的善意与敬意。清明,除了是祭祀先祖与怀念先烈,它也是思念的节日、是人们祈福的节日,那是否有一样礼物能够将清明的思念与祈福传递呢?



  《周礼》中将“礼”划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其中祭祀之事为吉礼,清明节就是一个向祖先祈求吉祥的节日。清明来临,人们往往在祭扫之后踏青游玩,放风筝就是其中一项求吉活动。


  如今,在四月的春风里,寻一处空旷之地,放飞一只风筝,眼见它随风飘逸,令人童趣勃发,乐而忘忧。在收线放线的张弛有度、宜动宜静之间,不仅能增强体魄,还能益智健脑。


  风筝便是那样的礼物。


  清·吴友如题画诗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古时的风筝称作“鸢”或者“鹞”。相传,它起源于墨翟制成的一只木鸟,后来经鲁班改造,采用竹子制成“鸢”。等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才有了“纸鸢”。



  最早放风筝用于军事上传递信息、测量距离,后来随着社会的富足稳定,才逐渐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古人放风筝的情趣十分高雅,将竹哨挂在纸鸢上,微风吹来,发出的悦耳声音如同筝鸣,“风筝”这个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唐代高骈有诗云: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人们认为清明时节放风筝,可以放走污秽之气,得来吉祥如意。在风筝上写上灾难和疾病,等风筝高飞,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带走晦气。《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众人放风筝的场景:黛玉不忍放掉手中的风筝,李纨劝她道“放风筝图的是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风筝的色彩欢快明丽,远观十分醒目。它在空中平稳地飞翔,全都有赖于对称,富有和谐的美感。



  现代的风筝不仅是民间玩具,更是精美的工艺品,有着经久不衰的独特艺术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样式。其中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潍坊串式风筝、南通六角板鹞颇负盛名。



  春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风筝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飞向蓝天。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