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的边塞词

2022-06-20 17:51:3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在统兵治边上才能卓著,而且在诗词文赋方面才华奇绝。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戎马倥偬之余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等边塞诗词,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渔家傲·秋思》一词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一首生动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通过展现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摹写沉郁复杂的将士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期许和对普通士兵的关切。词的上半阕托物寄兴、抒情蓄势,描写了西北边地寒风萧瑟、大雁南飞、满目荒凉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下半阕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描绘了戍边将士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状貌。全篇意境开阔、形象鲜明,作者把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紧密结合,将爱国之情与浓重乡思有机交融,表现出抵御外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


  未曾见过真实的岳阳楼,范仲淹居然能创作出旷世奇文《岳阳楼记》;而戍守一方边关、具有切身边塞经历的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在中国诗词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广泛赞誉,当代诗词学者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中写道:“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一书中做如下评价:“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


  《苏幕遮·怀旧》也是范仲淹戍守边关时写就的一首寄寓忧国思乡之情的词作,原词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既低回婉转又沉雄刚健。清代诗人沈辰垣在《历代诗余》中对此词称许道,“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清代学者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中点评《苏幕遮》“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以《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为代表的北宋边塞词,一改唐末五代以来婉约词低沉婉转的风格,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开苏东坡、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成为早期豪放词的重要代表作。


  古往今来,边塞诗词之所以备受学界关注和读者喜爱,一方面与诗词题材的重要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边塞诗词特有的意趣和气度带来的审美享受直接相关。边塞诗词大都是以戍边将士的边关生活和边境地区的自然景色为题材,有其他诗词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边塞诗词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将边塞题材写入诗歌的先例,如汉武帝时以公主名义下嫁乌孙国王的刘细君,其所作《悲愁歌》就是一首倾诉对故土与亲人的无尽思念,表达重回故乡强烈愿望的边塞诗。进入魏晋南北朝,边塞诗词逐渐增加,至唐代三百年,边塞诗词繁盛博兴,成为唐诗中一道俊逸壮丽的风景。两宋之时,一些文人如辛弃疾、陆游、周邦彦等,以边塞题材填词入诗,多有佳作问世。


  尽管瑰丽多姿的唐人边塞诗词不乏佳作,例如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李白《关山月》、杜甫《兵车行》、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出塞》和王维《凉州词》等,但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在意境雄放、气象壮阔、基调苍郁和笔力遒劲上,还是稍逊一筹。


  千百年来,《渔家傲·秋思》之所以在众多边塞诗词中拔得头筹,关键在于范仲淹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统兵打仗的边塞主帅,对边关凄恻悲凉的自然环境有着切身体验。在边塞的斗争中,为国担忧、边患未除、功业未立的多重矛盾引发他的精神煎熬。更何况范仲淹素来就心系百姓、惠泽民生。《渔家傲·秋思》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范仲淹本人与戍边将士甘苦与共境遇的真切表达。范仲淹的经历是其他边塞诗人所少有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经历过边塞生活的诗人,都能写出如此苍凉悲壮的诗词。诗人有什么样的襟怀,作品就有什么样的境界。作者的思想境界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高度。看看范仲淹《岳阳楼记》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就能够推测出,也许只有范仲淹这样“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才能写出《渔家傲·秋思》这样的旷世绝唱。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段岚茜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