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喜马拉雅区域汉学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 2022-06-20 17:52:06

  汉学(Sinology)又称“国际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从狭义上来说,汉学主要关注以汉民族、汉语言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聚焦经学、史学、文章名物训诂,包含音韵、小学、天文、地理、版本、目录、校勘等学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汉文化学”“汉语言学”;从广义上而言,汉学包括涉及中国的一切研究,在传统的文字、文本研究之外,囊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周边关系等领域,又多称为“中国学”。


  汉学一般被看作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汉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欧洲汉学、美国汉学、周边国家汉学等板块,都为中国的对外交往作出过重要贡献。客观来说,在周边国家汉学发展进程中,东亚汉学方兴未艾,其他区域的汉学发展略显滞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环喜马拉雅区域,在历史上承载了中国与域外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形成过较为一致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理应成为国际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新审视环喜马拉雅区域的汉学发展,对于加强地区文化交流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环喜马拉雅地区的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汉文化圈”,亦未能像日本、韩国一样拥有大量涉及中国的文献资料,但受地缘因素的影响,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汉学也呈现出特有的文化色彩。


  出生于1919年的萨特亚·莫汉·乔西是尼泊尔早期汉学家,他编著的《拉力特普尔的传说与相关故事》记录了尼泊尔艺术之城帕坦的大量传说,其中不乏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民间故事,对构建区域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乔西依然活跃在文化交流领域,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制定培训班”、2018年首届“一带一路”中尼文化节、2019年央视86版《西游记》(尼泊尔语配音版)第三次重播启动仪式中大力弘扬汉学,推动中尼文化互动。戈皮·拉曼·乌帕达亚亚曾做过鲁迅《故事新编》的翻译工作,借此介绍中国神话,坎大哈·库马尔曾在尼泊尔创办汉学期刊以介绍中国文化,尚塔达斯·马南达尔曾翻译出版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并获得德夫科塔-鲁迅学会奖。这些学者都为汉学在环喜马拉雅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巴基斯坦、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的汉学发展较晚。巴基斯坦汉学家泽米尔·阿万在汉学研究上曾提出“研究中国应杜绝‘二手资料’”的主张,具有汉学研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近年来的“汉语热”也助推着汉学在当地的迅速发展。


  和环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汉学成就更为繁荣。1918年,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开设“东方学”学科,印度汉学至此发端。在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印度国际大学并设立汉学研究部,印度南方浦那也成立了关于汉学的研究中心。一时间被称为“汉学三博士”的师觉月、戈克雷、巴帕特等学者活跃在印度的汉学领域,他们基于历史上地缘文化的相互影响,在对汉语(或藏语)与梵语佛典的比较研究中搭建起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印相继成立中印学会,印度的汉学研究为两国间的互动注入了大量活力,谭中、白春晖、苏季子等汉学家相继活跃在中印文明交流的舞台。“中印大同”(Chindia)的说法也出现在两国学者的论述中,印度汉学呈现出重历史交融、重现实互动、重互信关系的研究特色。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的汉学并未停滞,一些关注中国外交政策的军政官员、媒体记者以及律师进入汉学领域,印度汉学的地缘特征、战略特征、现实特征开始凸显,但随着1988年前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大量聚焦中国文学、社会、宗教的研究成果重新回到印度汉学研究的视野。汉学家墨普德就曾翻译过毛泽东、鲁迅、艾青等诗人的作品,并在2019年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主题访谈,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环喜马拉雅地区汉学正成为区域内友好交流的生动注脚。但与日本和韩国“用汉语研究汉学”的学术范式相比,该区域内的汉学大都还停留在介绍、翻译的阶段;与欧美“汉学家研究汉学”的学术范式相比,该区域内当下的研究者大都为官员、记者;与其他地域的汉学发展史相比,该区域的学术活动多聚焦“当下”“现实”,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汉学作为文明桥梁的价值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印度的汉学,地缘性、战略性、现实性特征越发明显,并显露出文化间的话语裂隙,汉学的文化交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遮蔽,根本因素在于传统汉学在当地的失语。


  汉学首先应当是语言学。语言作为承载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交往中意义重大。环喜马拉雅地区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本就具有天然的共通性,极易形成较为一致的叙事方式。因此,回到以语言研究为基础的汉学,巩固以文学为主的研究领域,恢复研究中的学者本位,加大文化交往力度和互鉴互学的频率,完善具有正向交流意义的话语体系,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领域对话样态,有助于赓续汉学传统,加快学科的发展速度。当前,中国正不断推动与环喜马拉雅区域各国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合作,这对于推动环喜马拉雅区域的文化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学在世界上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在这段精彩的历史中,我们的文化不断被认识,我们与世界也越来越近。作为汉学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汉学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不断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诗雅

  三审 闵捷